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产业经济下服装效果图表现与设计课程实践探索
文章作者:王玉萍        信息来源:包豪斯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3-10-15

国内的设计教育长期以来滞后于产业实践,但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 势的服装产业对服装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以顺应社会发展 的大方向。加快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更新和变 革,以促进本土服装产业经济全球化,是民族产业生存的战略化需求。

产业经济形式日新月异,但是由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起步较晚,设计 作为面向未来的学科在教育理念、艺术与非艺术、物质与非物质等问题 的梳理上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众所周知,设计制造 的早期在技术方面主要是依靠一批传承的工艺匠人,限制于教学两方 面资源条件的原因,更多的服装设计是基于绘画和审美的美学视角来 表现,学生设计的服装往往是所谓的艺术品,而不能成为有设计感的产 品。追根溯源,早期正规的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内容中绘画基础课程设置的偏多,实践教学也囿于与产业的一些隔阂,逐渐成为制约服装设计 教育成长和完善的症结之一。

现就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代表性服装高校展开分析。位于首都北京, 拥有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背景,北京服装学院在校各个年级的学 生几乎鱼贯于国内国际大小各类别的服装设计比赛,学生参赛几乎养成 为一种习惯,而且学生设计的作品获得奖项次数也不胜枚举,还屡获金 银铜大奖。据了解,在北服的时装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实行分组完成设 计任务的方法,团队合作精神贯彻课程始终,大致走从调研——平面款 式图绘制——小组发言——样衣的制作——成衣走秀——总结性评价 等的步骤来完成课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诸多 操作能力大有裨益,尤其是对于练就学生今后合作完成设计任务的协调能力上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被广泛推广。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研发中 心如爱慕内衣品牌的研发合作基地,也带给学生很多实践机会。东华大 学服装学院注重教育的“产学研”和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与社会化,培养 学生具备娴熟技艺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校内合作建立了多个教学科研实 践基地,而且聘请了兼职教授包括有李如成先生(雅戈尔集团总裁)等 著名企业家。此外,大多数专职教师不仅仅将心思放在保证教学工作上 面,而且同时积极完成校内外的企业、团体的多元科研项目合作,很多教 师甚至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不局限于课堂理论的教学以及丰富、详实 的市场化案例教学为教与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无限发展动力和空 间,达成教育与产业良性循环的互动。

虽然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但是学生对于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的市场 对路感还是比较陌生。例如,在2009“中国常熟服装城杯”休闲装设计 精英大赛中,评审团主席、北服院长刘元风在决赛后肯定学生作品取得 优秀成绩的同时,也指出“品牌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实施性很强,我们看 到七匹狼等大企业的设计师结合品牌特色做出比较市场化的好作品”, 因此教学实践过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体验,也就很难避免出现学 生走出名校的象牙塔之后也难于在企业里很快地上手的问题。鉴于此, 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国外名校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世界顶尖服装院 校——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美国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意 大利马兰欧尼学院等的卓越办学理念。例如,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 计学院,将美术与时装、跨学科艺术和设计的先锋特质尽数收于麾下, 旺盛不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其永恒的主题。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 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和更富裕的阶层设计一切,师资多数为业界顶尖 设计师。马兰欧尼学院与500家专业时尚公司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 日本文化学院,注重时装的综合知识、成衣业界现状、流通体系、制作技 术和业界其他的多样性动向。理念先于与一切,天赋和努力都离不开专 业发展的智慧平台。

一、梳理教学理念改革建构

(一)提升多元艺术氛围

“时尚不仅仅是做一件合穿的衣服,更是要通过这件衣服来反映 社会现状”[1],在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氛围里解读时尚和文化,所绘制 的和设计的产品就不会流于拙劣和无趣。无论寻求革命性的服装理念和 服装形态、尝试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画家的思维方式的交融、还是尝试 出新的色彩碰撞和组合、专注于面料的再次设计和实验室的革新,创作 氛围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形成“课程链接”式教学

强化几个方面:(1)实用的速写课程内容的强调,为服装设计课程 作辅垫。(2)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技法阶段和项目设 计阶段。(3)调研内容的重视。(4)设计图作品完成的成品形式。(5)评 定方式。

实行“课程链接”的过程:课题研究确立——外出开阔眼界——捕 捉流行趋势和元素——引发思维——落实计划和研究方法——详细的 日程进度表。

(三)市场调研、专业理论到实践操作的大融会

设计构思涉及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等多种因素,这些问题的 解决必须借助市场调研来完成。而如何把设计构思表现为现实设计,是 实践操作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设计实质上是为生活方式而服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作品才是真正 的“理想”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不能局限在课堂。我们可以借鉴 和吸收德国包豪斯的“双轨制”使学生接受“造型”和“技术”的共同打 造,为达成设计构思与设计表现的有机融合提供可能。思维与创造的内 容和技术的内容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担当,并且力求在整体过程中邀请品 牌企业中设计师和工艺师来穿插指导,并且参与最后的成绩评判。学院 即“企业”、作品即“产品”。

二、拓宽教师国际化、跨学科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 不失时机地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一是对所有教师 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二是为教师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尝试“外引内培”的方式。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 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 便。心有多大,思维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

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金斯(Robert M Huchins)曾表达过这 样的思想:“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们 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的固有思想,而能促进学 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教育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 养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2]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现有 很大比例的技能型的助教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讲师、专任教授、专任讲师、 专任助手(协助实践教学的助教)、“特别勤讲师”(来自企业的兼职讲 师)。此外,还将社会上有学术成果、实践知识和敬业精神的优秀人员请 进高校。尤其是来自知名企业的资深设计师或工艺技术师来担任的兼职 讲师,不仅直接传授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将教学 内容结合企业的设计课题展开教学研究。

三、大力营造“实验性艺术”的实质性实践教学环境

国内的实践教学环境正努力的方向:开放性、多元化、国际性、跨 学科。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共建、 校外实习等形式,高校落实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加强校内 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校内仿真型建设,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 验室。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英国为代表的国际艺术教育更注重学生作 品的观念化表达,强调社会前沿话题的社会批判性,跨学科、跨媒介成 为大趋势。国外的实践教学环境:来看一份关于英国设计委员会和英国 高等教育基金委员赴美调查访问的报告[3]:1、现场项目:学校将真实世 界的情景和实习约束作为创造力之动因,这一重要性得到普遍地认可。 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作业情景,并且给予其真实的财务和 时间约束。此外,项目使用企业模型和项目计划书竞争,学院准许在公司里工作的学生把产品带到市场上去。2、企业文化和教学赞助:项目领导 很关注行业赞助商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把他们称作“顾客”,把 学生称作他们的“产品”。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有个很有趣的 赞助模式:赞助商赞助的金额多达20万美金,可以加入行业联合体,并 以此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产权。3、区域性特点:走访的各个城市都展 现了各自不同风格的设计和创新,但共同点就是都反映了紧密的行业联 系。总之,美国的这些区域性设计和创新环境体系使其社会经济环境得 到认可,也是建立在与工程、商务和行业关系之上的。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设计行业的实践教育存在了不小差 异。调整学科设置,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是很多学校实践教改的重点。 但如何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不是单纯靠学校 可以实现的,只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更多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有 效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才能真正打开中国服装设计现有的尴尬 局面,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飞跃。

 

注释

[1] 罗悦茜、胡南、朱晓琴:《心中的象牙塔》,30页,《服装设计师》,2011(6)。

[2] 乐民成、张文忠:《罗夫雷普森——建筑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教育家》,133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杨慧鸣 等译:《来自美国的启迪(下)——关于英国设计委员会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赴美调查访问报告》,《服装时报》,2009-3。

参考文献

1 方南:《值得关注的中国顶尖设计师》,《服装时报(设计·学院版)》,2009-06-05。

2 (美)莎伦·李·塔特:《服装·产业·设计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4。

3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 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 (英)西蒙·希弗瑞特:《时装设计元素》,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

手机二维码地址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免责申明 | 中外设计研究院 |

版权所有©2014-2023丨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中外设计研究院丨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4-2023丨WWW.CFADNET.COM丨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