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人本主义”设计理念的思考
文章作者:刘松、赵钢        信息来源:包豪斯设计网         发布时间:2013-10-15

“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诱使我们制造更多的物品来满足自己“与时俱进”的需要,推动过度消费、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既浪费宝贵自然资源又加重环境净化能力和承载力,最终导致了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初尝了自酿的苦果。因此必须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以人为本”设计造物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应站在人类历史高度去思考设计的最终目的,并且找到一种能够支撑人类持续繁衍生息的理论武器来支持设计活动。

一、设计“以人为本”的反思

“以人为本”源于西方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文主义强调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生来平等,将人看做万物的尺度,以人性、自由和人的利益作为价值评判的重要准则[1]。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在设计活动中将人的利益与使用需求作为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以人为中心,设计的产品必须符合人特有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并且将是否以“以人为本”作为评价设计活动的准绳。

(一)设计“以人为本”的积极作用

人类制作器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设计在衔接物与人、物与物、人与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实现器物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从更高层次满足使用者的心理与生理需求,这是设计需要积极考虑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这种需求,在造物活动中依据人的各种尺度进行设计,使器物的使用功能切合人的实际使用,从最简单的喝水到航空潜海都一直在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21世纪是科学与技术的世纪,人类在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使得各种器物的功能与表现形式有了彻底地改变,同一物品能够赋予更强大的功能。如何解决高科技产品服务于人,而不是人从属于技术将是设计面临的新问题。

(二)设计“以人为本”的负面作用

设计“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趋向于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将设计看作是资本牟利的工具。它将人的需求放在了一切设计活动的中心,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以刺激扩大消费,创造经济效益。如轻便的塑料袋在被开发出来的时候被认为是上世纪伟大的发明,它以其独特的性能很好的满足人类购物提携的功能,极大地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塑料袋的原料是石油,这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一次性消费品,回收利用废弃塑料时,分类十分困难;塑料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2];人们丢弃的塑料袋没有统一处理,形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塑料袋易燃并且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果掩埋于地下,降解则要经过几百年,而且会严重损害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等等一系列的危害。再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有计划地商品废止制”单纯是为了满足人们追求时髦的心态,浪费宝贵资源加快汽车的更新换代,赢得商业噱头[3]。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人类的这种行为是片面的、孤立的甚至于自私的,同时造成的危害也将是无法挽回的。回过头去看我们过去所创造的文明时,发现在古老东方有着一种质朴、永恒的哲学——“天人合一”理念,如果在设计活动中引入这一理念,则能够对于当前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和谐的设计观念。

二、和谐的“天人合一”理念

中国古代先贤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哲学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

(一)“天人合一”理念的来历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辩证关系,即“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终极理念[4]。中国古人将天、地、人看作是宇宙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天、地、人相统一是对宇宙整体的最简单概括。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立元神》:“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成一体,不可一无也。”再者中医名著《黄帝内经》提出以一种系统、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思想去看病,主张人体与宇宙是统一的,人体是宇宙系统中的一个小宇宙。总体来说,“天人合一”作为描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彼此相因、相互交感趋于无限的有机整体,注重观察多元结构中的差异性、秩序性,能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要素的变化过程中把握整体的和谐状态。

这一传统思维模式广泛地运用到政治、军事、农业、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中。凡事只要做到了天地人三者和谐,就能够“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蓄蕃息,国富兵强”,就能“百事不废”[5]。而“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就将人看成是世间万物的中心,以一种单一、分裂的观点来看待以及处理周边的事物,结果导致了目前严重的环境危机。这也是“天人合一”比“以人为本”更具有生命力、更具合理性的原因。

(二)“天人合一”理念的运用

如果在设计中践行“天人合一”观念,那么我们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考虑人的主观需要,更多的是将人放入到一个大的环境中加以权衡、考量。从宏观上来看,把天地人三要素作为设计考虑的三大方向,综合各方因素,在整体上把握设计造物活动方向的正确性与适宜性,不至于设计出的器物只从单个人的需求出发而损害其它各方的利益。从微观上来说,设计中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主要因素,便于我们在设计制造过程中紧紧围绕器物的形态、原料、色彩、加工、运输、销售、使用人群、使用情境、回收、再循环利用等进行系统的联结思考与规划,使得设计出来的器物宜人、经济、绿色、生态以及环保,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与人力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真正达到事半功倍。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行为活动都可以依据上述原理进行思考与规划。举例来说,我们平常使用的塑料手提袋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源头。通过“天人合一”的观念来综合系统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便能够见到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端倪。首先在塑料袋设计过程中,分析使用塑料袋原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于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塑料袋的使用人群、使用地点、时间以及使用情境,初次使用后哪些情况下哪些人会再次使用,提高利用率。如果不会重复使用,则要考虑其回收利用或者可降解的条件(使用地区的降雨量、水土的酸碱度、湿度、日照时长、植被覆盖率等)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将一些传统的盛物器具进行再开发设计如竹制品,使其符合当下使用潮流,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次数。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材料来代替塑料制品,比如开发可降解塑料,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生物光双降解塑料,如日本贸易工业部已将降解塑料列为位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的第4种新材料[6]。对于已经存在的污染,则要科学合理的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带来的危害。第三,通过行政命令和税收政策来调控塑料袋的使用。综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依靠行政命令所取得的成果是有限的,需要通过调高或者降低税收的手段来激励生产厂家、商场以及消费者,做到有奖有罚。也需要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环保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上述三个方面综合、整体的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将塑料袋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再思考与设计,较为系统的提出了解决白色污染的可行性方案。

结语

设计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是人类创造健康与诗意生活的工具。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要,但是这种理念将人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认为人能够主宰以及役使一切自然之物已经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设计中引入“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上创新的需要,主要是它能够对设计活动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它就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一种境界,一种觉醒,一种社会的整体形态。这种理念让设计活动变得整体性、普遍联系性、可再生性,使得人类跳出了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更加注重设计的最终目的,更加关注所有物种共存共生的地球家园。

 

注释
[1] 孟昭阳:《设计以人为本的再认识》,160~162页,《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8)。
[2] 丁小瑞、吕寅:《常用购物袋的评价与比较》,51~54页,《国际纺织导报》,2010(7)。
[3] 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4] 顾群业、王拓:《对设计“以人为本”和“绿色设计”两个观点的反思》,48~49页,《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
[5] 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 周海彬、邬琦姝、王安霞:《旅游工艺品包装设计的绿色之路》,225~227页,《包装工程》,2008。

手机二维码地址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广告投放 | 免责申明 | 中外设计研究院 |

版权所有©2014-2023丨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中外设计研究院丨最佳分辨率1024x768

Copyright©2014-2023丨WWW.CFADNET.COM丨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2024382号-2